业内人士认为,在开发商大刀阔斧造城的时代,社区物业公司多数以房企子公司的形式被引入。在各大房企跑马圈地的同时,其所附带的物业公司也完成了大量社区面积的收管。时代在变,开发时代谢幕,存量时代到来,“房子是用来住的”,人们不再去纠结手握房产的多少,而更在意居住的体验如何。物业服务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房企的整体口碑和销售情况。因此,手握大量社区资源的物业公司日显重要,房企从“开发商”向“服务商”转型的路径日益清晰。
相比出售房产,固定收取物业费并提供物业服务,是一门低风险、持续性好、成长性好的生意。目前已经有不少房企看到了房产行业乃至物业行业转型的征兆,此时借助风口的力量加速转型才能帮助房企赢在前面。为了防止在加大前期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物业服务、追加增值服务的时候因资金不足而捉襟见肘,这才有了各大物业公司纷纷鸣钟上市的现状。
那么,为何多数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业内人士认为,A股在关联交易方面规则甚严,新三板活跃度稍逊,在香港上市显得更短平快,而且目前已有多家物业公司登陆港股,已经形成了板块效应,或将吸引更多新企业加入。
成本与效率成阶段性考题
业绩和估值之外,得益于房地产企业旗下公司的身份,物业公司还可直接成为房企项目的社区服务商,获得更多的资金和项目资源。
“社区服务商借助房地产企业丰厚的资源,在资本市场能够获得多的融资支持。”相关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
而随着资本的注入,龙头物业企业可以借此通过收购断展社区服务管理规模,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
如新城悦,截至2018年底,其在管项目为200个,较2017年末净增加23个,在管社区已覆盖全国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2017年~2018,业内规模扩张成为社区服务商寻求快速成长的主要方式之一,收并购规模持续扩大。但竞争模式分为显性、隐性双线模式。
显性模式主要由资金充裕的品牌社区服务商为主,以收购、联合收购、股权合作等模式获取实际管理项目来扩大管理面积,加速全国化布局;
隐性模式主要由以平台搭建模式见长的社区服务商为主,通过平台服务、智能化设备的输出,联动中企业的用户增值消费市场,提升企业平台的注册用户与活跃用户。
的确,随着小型社区服务商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生存艰难使他们或被收购,或联合抱团。
不过,安居客首席分师张波指出,在目前行业中,被收购兼并的社区服务商大多是小型企业,资金供应不足,营业收入处于亏损状态。收并购后“新东家”将提供大人、物力、财力来努扭转现状,这势必会增加扩张成本。
“而且规模快速扩张会使管理半径过大,可能导致管效率降低。此外,收并购双方的文化价值差异存在较大变数,从人员配置到管理再到企业价值观念,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期。”张波认为,物业运营属于轻资产运营模式,能够把ROE做到较高水平。所以在行业的整合阶段,会越来越考验企业对人均管理效率的提升,必须要充分用社区服务平台以及科技产品,提高服务品质、减少成本开支。
(文章整理自每日经济新闻、闽南日报)
2025-07-07 08:10
2025-07-06 15:45
2025-07-05 10:05
2025-07-04 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