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江北国际机场、国家一类口岸、保税港区等开放平台,渝北,无疑置身于重庆内陆开放的最前沿。
得天独厚的区位、生态、产业和体制优势,为渝北集聚起项目、人才、投资、市场等众多要素,推动了渝北经济高质量发展。
用好大通道、构建大枢纽、打造大口岸、营造大环境——抢抓历史机遇,渝北正全力加快内陆开放空中门户建设,以服务全市开放发展。
招商引资势头强劲
今年一季度,渝北区招商引资再次实现开门红。
这一态势,透过年初的重大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便可见一斑。就在1月末,22个项目签约落户渝北。这些项目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性较强,涉及大数据、智能制造、汽车零部件、总部经济、创新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专业服务等多个领域,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超302亿元。
在此次签约中,早前落户渝北投资建设OPPO(重庆)智能生态科技园的欧珀公司,又将在空港新城打造OPPO(西南)总部项目,拟引进OPPO上下游企业落户,在渝北形成OPPO研发、制造、供应等全产业链企业矩阵。
不仅是工业,看准了渝北的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一大批商贸流通、建筑设计、文创及会展项目也纷纷在渝北“落子”。比如天天快递有限公司将结合成熟的市场采集、市场开发、物流配送、快件收派等业务机构及服务网络,打造“天天快递重庆结算中心”,主要开展陆地货运及航空货运等物流快递业务……
招商引资的成效,是渝北开放引力的最好证明。
“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渝北逐渐凸显出区位、生态、产业和体制优势。”渝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四大优势已开始为渝北的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迅速集聚起项目、人才、投资、市场等要素,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四大优势得天独厚
渝北是首批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两江新区的主战场,是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承载地,处于重庆内陆开放的最前沿。
从区位上讲,这里的优势得天独厚。
其区域内的江北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三条跑道、三座航站楼同时运行,能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110万吨的运行需要。目前,拥有国际及地区航线82条(国际货运航线14条),通航城市61个。
不仅如此,在全市3个一类口岸中,江北国际机场口岸在渝北;同时,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江北机场保税航油库两个保税功能区也在渝北;此外,这里还有悦来会展中心等开放平台——借“机”起飞,渝北已经具备枢纽、口岸、保税港等支撑内陆开放的关键要素,目前已经进入以建设国际航空港为引擎,构建内陆开放空中门户的4.0时代。
在产业优势上,渝北是全市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和进出口基地,已形成汽车摩托车、电子设备、通用装备、智能终端等优势产业,汽车和笔电产量分别占全市一半和三分之一。渝北也是主城新兴的商贸大区、美食名区、会展新区,商务会展、总部金融、现代物流等新的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生态优势上,渝北是西部首个国家文明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位列主城前列,重庆中央公园、碧津公园等100多个大小公园星罗棋布,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国家卫生区、国家园林城区等30多项国家级殊荣。
体制优势上,通过深化改革,渝北创新出了激励人才、激发科技创新、激活资源等一系列体制和机制,国际化营商环境得以不断优化。
区位、生态、产业和体制优势,使渝北成为优质项目和投资的洼地,使其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了更大的底气。
数据显示,2018年,渝北引进来环普智能终端产业园、厦门航空西部基地等371个投资项目,合同投资总额达到1760.34亿元。其中已有245个项目落地,有160个项目实现投产或开业。
四大优势的发挥,还有效推动着渝北的产业结构调整。据介绍,目前以现代商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经支撑起半壁江山,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57.4%。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渝北是重庆市经济体量大、开发平台多、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在渝北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下,以及在渝北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定加大在渝北的投资。”在渝北区前沿科技城2019年首批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现场,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潘国平的讲话,真挚而恳切。
该公司预计投入约5亿元在渝北打造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于一体的北斗星通智慧产业园,并计划将北斗星通汽车电子业务板块的产业链企业及北斗星通旗下的关联公司引入重庆。
类似北斗星通,一大批智能产业上下游企业陆续在前沿科技城聚集,推动着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由“渝北制造”向“渝北智造”转变。
要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必须全面激活开放型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现代企业和产业的竞争能力。
充分发挥好四个优势,渝北区也将激活企业与产业活力作为了重点任务,坚持用国际化视角、开放的理念考量发展,以期逐步构建开放型产业生态链,形成开放型、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工业兴,则渝北兴;工业强,则渝北强。
集聚发展外向型工业企业,渝北区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在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该区将探索推进汽车摩托车企业、智能终端企业构建供应链公共协同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形成产业联盟优势。发挥汽车、摩托车等产业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到产业互补的相关国家建设海外加工基地、“海外仓”和转口贸易中心,拓展国际市场等。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则将集中支持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壮大,同时重点引进一批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项目,加快引进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专业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企业,形成一般贸易新的增长点。
随着第三产业占据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渝北在集聚发展开放型服务企业方面,也有大手笔。
该区大力引进培育国际物流企业,加快推进快件集散中心、木耳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支持东方嘉盛、宝能集团等企业合力建设西南冷链总部、“一带一路”供应链协同平台,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货物“快进快出”。
借力国博中心,加快发展国际会展产业,也是渝北区开放经济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渝北精心策划推出了“消费渝北”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吃住行游购娱等优质消费资源,以做大机场与会展的流量经济。
同时,着力打造国际高端消费集聚区。
就在渝北中央公园旁边,总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的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已于2018年6月动工建设。这是渝北按“全国一流、西部领先”标准,打造的新商贸、新业态、新总部的高品质、高质量消费生态圈。
以此为代表,渝北将在全域范围内,布局6个市级商圈,10个区级商圈,吸引机场、会展客人留下来,培育相关产业做起来。
依托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渝北还将在集聚发展国际化贸易企业上积极作为。
比如培育5家以上的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打造“1+N”进口商品分销体系、积聚100家以上的国际贸易企业、策划建设“一带一路”国别馆等。
空中门户初步成型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渝北将充分发挥四个优势,进一步用好大通道、加快构建大枢纽、打造大口岸、营造大环境。
渝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1年,渝北以机场为中心的对外通道大枢纽要真正形成,航空口岸与保税功能充分发挥,开放型产业生态链初步形成,功能齐全、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带动周边的内陆开放空中门户初步成型。
届时,渝北的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将进一步拓展——江北国际机场国际(地区)航线达到100条,与主要经贸往来的国家(地区)重点城市实现互联互通。国际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年,国际货邮吞吐量超过20万吨/年,现代物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
开放通道便捷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铁路枢纽东环线及机场支线、木耳站,实现与中欧班列(重庆)的无缝对接,与长江黄金水道的快速连接。完成“一环四射铁路网”、“三环五射”高速路网渝北段和相关联系道路建设,实现与陆海贸易新通道、渝满俄铁路等快捷互通,真正形成空铁公水多式联运的物流运输体系。
开放型经济指标进一步增长——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800亿元以上,外贸依存度达95%以上,外向型企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航空直接关联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一般贸易额超过200亿元。
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工作有效推进,形成若干项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创新试点经验。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居环境更加优化,教育、医疗等国际化公共服务日益完善。一批“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总领事馆、政府境外办事机构、商协会等落户渝北,城区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
实现会展产业集群效益
把本地消费留在渝北、把外来消费引到渝北。
就在本届西洽会期间,全新上线的“消费渝北”就将发挥功能,成为外地客商走进渝北、了解重庆的重要窗口。而这也是渝北区要求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全市“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的大格局中进行谋划的一个重要体现所在。
同时,于渝北区而言,“消费渝北”还是其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的生动实践。
“国博中心已经成为渝北乃至重庆会展的一张名片,但仅有国博中心还不够,渝北区希望打造的是整个会展产业生态链。”渝北区商务委主任曹兴建介绍。
生态链的前端,是会展企业及策划设计等周边产业、会议展览场馆,后端则包含由参展者、观展者吃、住、行、娱相关需求拉动的配套服务业,以此实现会展产业集群效益。
推行物业管理街区制 单体楼“组合”变小区
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渝北区给出的做法是,将老旧单体楼纳入一个物业区域,推行"物业管理街区制",并引入第三方物业公司,为居民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今年78岁的曹世珍在渝北区双龙湖街道凯歌路社区,住了20多年,从去年4月份开始,她每天都会来到小区后面的公园,走上一圈,曹婆婆说,这要在以前,她宁愿到几公里以外的碧津公园,也不会来这里。 曹婆婆说,这块空地,以前 都被附近的居民种上了菜,长期施粪,导致很臭。
凯歌路社区的改变,得益于渝北区在2017年九月,开始试推行街区管理试点,仅双龙湖街道,就有22栋单体楼纳入了统一的物业街区制管理,并投入200多万专项资金,对背街小巷进行整治,因地制宜建成小绿园等绿色休闲场地,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推行物业管理街区制,带来的不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更多是带来了专业化的物管服务。现在,每个街区都由居民自主选择物管公司,并安排了5-7个热心市民,对选定的物业公司进行监督管理。定期清扫楼道,24小时保洁和巡逻,街区制的推行,让居民变成了业主。
据了解,渝北区老旧单体楼总量约为1792栋,从2017年9月,渝北区就开始在龙溪、双龙湖、两路、回兴四个老旧单体楼较多的街道开始试推行街区管理试点,到今年5月底,4个街道将各自完成2—3个街区的试点工作。
链接》》
助力西洽会 渝北签约371亿元“大订单”
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将于16日开幕。为助力西洽会,15日,渝北举行重大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现场集中签约项目32个,涉及大数据智能化、航空物流、创新金融、文化创意、健康医疗等多个领域,投资总额371.35亿元。
一大批来自北京、上海、福建、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项目签约落户。这次371亿的“大订单”都有啥?
“投资6亿元,建设5G通信和智能汽车连接器。”宝利根(东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泽贵称,此次落户渝北,看中了渝北的区位优势和高端的产业集群。项目达产产值预计超过4亿元,将填补渝北高精密模具零件制造的空白。
在航空物流方面,中国快递行业“五巨头”之一的中通快递香港有限公司拟投资2.24亿美元,在木耳航空物流园打造集仓储电商产业孵化、航空仓储转运、中通优选仓储、智能设备研发等于一体的智慧电商物流园,并作为中通西南总部基地。项目达产后预计年营收超过2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1500个。
在大数据智能化方面,全球领导型蓝牙协议栈IP提供商“百瑞互联”签约落户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从事蓝牙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广东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临空智能制造产业园生产智能3DVR头盔、3D智能光控投影仪、炫彩光源LED灯珠、智能LED红外线电子壁炉等。这些项目将有力支撑渝北抢抓大数据智能化前沿领域发展机遇,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另外,浙江凯凌集团计划总投资5亿元在前沿科技城建设商用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的加快集聚,将加快推动渝北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这些高投资、高产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项目,符合渝北产业发展方向,契合企业发展愿景,不仅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增长动力,也将为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发挥重要的示范和牵引作用。”渝北区政府负责人表示。
良好的营商环境、创新高效的招商手段,赢得了企业的青睐,成就了渝北区今年以来喜人的招商成果。
“之所以选择落户渝北,一是看中这里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二是感动于他们招商团队的专业和耐心;三是很满意这里的营商环境。”中通快递(香港)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渝北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抓手的理念,完善招商机制,强化平台招商力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盘活存量与引入增量并行,做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举,大力推进“零距离”招商、产业链招商,先后签约海航飞机租赁、中远海运空运项目等20个招商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北斗星通智慧产业园、大宇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园等19个重大产业项目。
“作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前沿阵地,渝北应该为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上打头阵、当先锋。”渝北区政府负责人在签约活动上表示,当前,渝北区将加快集聚高端产业、先进要素,为重庆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贡献渝北力量、展现渝北作为。
(房掌柜整理自重庆日报、人民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5-07-08 08:55
2025-07-07 08:10
2025-07-06 15:45
2025-07-05 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