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提出了一个完全与主流观点不一样的论调:限购、限售和限贷这些所谓的“短效机制”,才是历史选择的中国大城市楼市新长效机制。
大家天天讲,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需要长效机制,限贷限购一直被当作短期调控手段。谁能想到,现在有人说其实这些短期调控手段就是长效机制。
这不由得让菜导想起一句话:这可能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后一次限贷限购限售政策,并不是说这些政策今后会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会永久持续下去!
那么,这篇文章是怎么解释“短效”变“长效”的呢?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反观中国大城市限购限售后的商品房,与新加坡式经济适用房在经济属性上并无本质差异。同样只能出售给特定资格人群,同样只能持有限定套数。至于需要持有一定年限才能上市的限售政策,则是直接借鉴了新加坡的经济适用房政策。新加坡式经济适用房由政府直接供给,而中国的商品住房土地也由政府直接供应,只是建设环节借助了市场力量。
简单来说,这篇文章把如今的限购限售政策与新加坡公共住房制度划上了等号:现在超过80%的刚需购房可以说,就是由政府统一分配售给符合住房资格的人群。
再结合郑永年所说的,新加坡80%以上的家庭住在公共住房。这意味着什么呢?也许不久的将来,大城市的商品房只有20%的人才买得起,而80%的人只能住进政府统一配售的公共住房。
实际上,在雄安之后,北京已经出手:今后5年,北京计划提供150万套新增住房包括产权类住房100万套,租赁住房50万套。在100万套产权住房中,商品住房约占70%为70万套,自住型商品住房、中小套型商品住房约占70%,也就是49万套。
可以这么理解:商品住房加上租赁住房一共120万套,其中租赁和自住小户型住房(相当于政府统一配售)一共99万套,占比82.5%,剩下不到20%的住房应该就是面向高净值人群的投资型住房。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些大城市的房价,尤其是附加教育、医疗等稀缺资源地段的房价,当然不会暴跌,甚至还有上涨的空间。
房价暴涨暴跌也许不会再有了,但是更大的变化是未来住房的方式变了,你准备好了吗,如果让你只能住公租房的话?
2025-06-26 08:31
2025-06-25 08:41
2025-06-25 08:29
2025-06-25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