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琳过渡房里的南瓜很受邻居欢迎。
“桃花坞工程”启动区动迁工作目前已接近尾声。1000多户涉迁居民中,一部分选择现房、“准现房”安置的,已经搬进了新家;数量更多的另一部分选择期房的,还处于过渡阶段。
酷暑中,搬离桃花坞的涉迁居民们过得怎样,还有哪些困难?日前,记者走进部分涉迁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
过渡居民
高秀琳:
“临时邻居”开车送我去看急诊
“看看这南瓜,长得不错吧!左邻右舍都过来要呢!”平门一村的一个一楼小院落里,搭起的支架上,挂着许多小南瓜。南瓜架上枝繁叶茂,给这个十来平方米的院子增添了不少清凉。“进屋里来说吧,里面有空调,更凉快。”71岁的桃花坞涉迁居民高秀琳,嗓门挺高、语速颇快,激动地向记者讲述着过渡一年多来的邻里故事。
2010年底,“桃花坞工程”动迁工作启动后不久,高秀琳选择期房安置,很快就搬离了桃花坞的老房子,告别老邻居们,开始了租房过渡生活。“到了平门一村,这边的人都挺好的,我们相处得不错。”
今年6月22日晚,高秀琳和老伴散步回来后,感到肚子有点不舒服。这种不适有点似曾相识,想着自己20多年前做过胆结石手术,会不会病情又复发了?在老伴的搀扶下,高秀琳打算到小区门口打车去医院检查一下。快到门口时,一个刚点上烟的中年男子,主动向他们打招呼:“阿姨怎么了?”高秀琳的老伴回答,“她有点不舒服,想出去看看。”“我送你吧!”二话不说,中年男子开车几分钟就把老两口送到了医院。经检查是胆总管里有结石,已影响到了肝,医生连说幸亏送得及时。“其实,我们也就是见面点点头的那种关系,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但他能主动相帮,真让我感动。后来我一直想感谢他,他却说小事一桩,不必客气。”说起这件事,高秀琳很动容。
对于现在的过渡生活,高秀琳还是比较满意的。自己选择的是三年建成的期房,希望能早日建成,早日入住。
朱寿良:
“漂”在外面不踏实,盼安置房早建好
和高秀琳一样,涉迁居民、今年78岁的朱寿良也选择了期房安置,在外已经租房过渡了一年半时间。在位于东北街混堂弄的一个三楼的居室里,记者面前的朱寿良瘦弱而憔悴:78岁的他家庭负担重。老伴和儿子都患有精神残疾,一个在家靠老朱照顾,一个长期住院。“我心脏不好,肠胃也有毛病。老伴生活不能自理。隔一段日子,她晚上会睡不好觉,弄得我也睡不着觉。”作为老党员,朱寿良在外对家里的情况总是“轻描淡写”,对于困难,闭口不提,自己努力去承担,“实在闷的时候,我也会出去逛逛,边上就是狮子林,走一圈,心情会舒畅很多。”“在家也会听听收音机,看看报纸,国际国内形势,我都掌握的。”一说到这些,朱寿良面带笑容。
朱寿良说,现在毕竟过渡在外,像给家人拿药,都不很方便。“漂在外面,还是感觉不踏实。希望安置房能早点建好。”他说。
乔迁居民
朱阿大:
祖孙四代能一桌吃团圆饭了
苏站路,安置小区鼎尚花园住着数十户涉迁居民。朱阿大一家就是其中的一户。今年78岁的朱阿大2011年1月搬离了桃花坞的老家林机新村。经过近半年的过渡,花了十多万元非毛坯、买电器,去年7月1日搬进了鼎尚花园38幢的新家。“在新家过得蛮开心!房子比原来大多了,楼间距也大,我们住四楼,窗子一开,风很大,凉快。”老人说,四楼带阁楼的房子,楼上楼下加起来100多平方米,老年人爬上爬下还不算累。老两口加上儿子的三口之家,五个住在这里,非常惬意。
老人给记者看了他们的“全家福”相片。“我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一大家子祖孙四代、十几个人,过去,在老房子里,逢年过节,挤在一起,要先吃一批,再吃一批!现在阁楼上的一张大桌子也能坐下了!”
小区绿化不错,空气也蛮好。老人说,“就是现在买菜还不太方便,虽然小区对面有卖菜的,但我们还是习惯坐公交车到北寺塔附近买菜,不过没有直达公交车,要转车,蛮麻烦。”老人说,听说马上对面就要规范为农贸市场了,希望早点建成。
高萍:
希望小区多建休闲凳好歇脚
距离朱阿大家不远的34幢,也是一处多层建筑。同是桃花坞涉迁户的高萍一家五口,住在这里。和朱阿大家一样,高萍家的空调等新电器一应俱全,新家以新家具为主,布置得很漂亮。
68岁的高萍是位盲人,今年2月搬进了位于五楼带阁楼的新家。“这边社区的书记、主任蛮好的,告诉我家里有什么事联系他们。”高萍说,“以前住在桃花坞时,我学葫芦丝,还在社区提供的舞台上表演呢。到了新家这边后,好久没拿出来吹了,希望这边的活动能丰富点。”
对于现在的生活,高萍感到挺满意。她期待小区物业管理能加强,“防盗门的对讲系统坏几个月了,一直没人修。”“小区的绿化多,但是虫子也多,能不能想办法解决一下。”“小区配套也希望能加强,我们住的是鼎尚花园二期,一期公共休闲场所有休闲凳子,二期就没有,希望能建几个,散步累了能歇歇脚。”
编后
他们也是城市建设功臣
暑热难消,苏州城里,“桃花坞工程”、“虎丘综改”、“新南环”等诸多重大民生工程正快马加鞭,有序推进。当人们赞赏坚守岗位的各路工程建设者挥汗如雨、默默奉献时,另外一个群体同样也应赢得致敬他们就是这几大工程的涉迁、涉征居民。
现代化建设,民生为先。千年古城苏州,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很多,居民生活环境、条件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脚步,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势在必行。正因为此,这两年来,苏州重大、重点民生项目频出,手笔越来越大。但工程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征收、动迁更关乎相关居民的切身利益。如何实现宜居建设与民生福祉双赢,的确是个新课题。破解这一课题,要求政府部门“以人为本”,需要居民理解配合支持。上述工程启动以来,许多居民收拾行囊,搬离旧园,“舍小家为大家”,特别是选择期房安置的居民,不得不暂时“漂泊”,在外租房过渡,但他们都不轻易言苦,保持着笑看未来的心态。正是因为他们的奉献,桃花坞、虎丘、南环等重大工程才一步步有了现实的模样。他们也是城市建设的功臣,他们的经历特别是现在面临的困难不能、也不该被遗忘。
令人欣慰的是,回访中,我们看见,无论是乔迁新居,还是在外过渡,涉征、涉迁居民都得到了新、老社区细致入微的关爱,平日嘘寒问暖,急时上门相帮,让他们安心过渡、安然融入……新乡邻间,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个难时出手相助的举动,无不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朴素温情,更展现了现代化路上苏州人守望相助的信心。我们相信,有了这种温情和信心,宜居建设中许多困难会被攻克。我们更期待,重大民生工程早日建成、新家园早日入住,让一个个新的市民故事成为宜居苏州不断更新的注解。
2025-09-20 19:30
2025-09-19 08:55
2025-09-18 20:48
2025-09-18 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