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过:上帝一次性给出了木头,石头,泥土和茅草,其他的一切都是人的劳作...这就是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往今来,我们习惯于从建筑的进程去标配一个时代的文明,透过那斑斑驳驳的一砖一石,解读出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建筑已不单纯是供人类使用的房子,而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亮丽风景,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不断作用的产物。它所表征的是一个民族文化及精神文化的物质形态,是人文、思想和艺术性的和谐体现。
天人合一,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崇尚自然,自然界的魅力使得人们乐意与之直接接触、沟通和交流,儒学思想讲求天人合一:“天”即自然,“合一”既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即是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最根本的特色,也是最根本的命题。
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仍要遵循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而不是花瓶式地占用城市,应让自然融入城市,塑造城市的特色与魅力,这才是中国建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才能发挥建筑作为人类商品最大的意义。正如建筑大师蔡镇钰所说:“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存、能源共生再生理念,本身就是非常先进的。所以,只有继承了这样民族特色的建筑,才能真正成为 “国际一流”的建筑。”
山、水、街、巷、桥、房的有机交融,正是建筑与自然巧妙结合的结果。建筑设计结合自然,让自然融入城市,既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借青山绿树、江河湖海的诗情画意、自然魅力,来凸现城市的特色意境;又要运用山、水、林等自然景观元素,进行自然环境的再创造,将中国的诗画艺术与园林完美的融为一炉,尽释天人合一之文化精髓。
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建筑科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建筑物不是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随意组合,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工自然,它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适应人的需求。按照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人应当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这才是中国建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东方之门,天人合一的旷世之作
每一座城市,都应当有一座建筑,承载这座城市的理想与荣耀,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今天,被誉为“世界第一门”的东方之门,顺应时代的潮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于金鸡湖畔璀璨高升。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理思想,更赋予了其本身永恒的魅力及独特的品位,堪誉中华建筑的创作巅峰。
东方之门傲立于城市之巅,在金鸡湖与天际的交界之上,740 万平米的金鸡湖尽收眼底。在这儿,你可以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尽享自然与人的悠然共存,内外空间的互相交融。东方之门,可谓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极致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人既含蓄内向又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在接受全城 600 多万人仰望的同时,也必将成为姑苏永恒的风景,将2500年的古城历史和新城市繁华展露无余。
东方之门设计灵感来自于苏州古城门,独特的门型设计,成就了撼动人心的艺术建筑创举。整体外观塑造上同代表着苏州园林典型风格的月洞门之间产生意向上的联系,同时中空呈塔状,是以苏州名塔虎丘塔的轮廊演变而来。以阴刻形式勾勒轮廓,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传达了创建苏州新门户的喻意。三百米高度的“门”形外观,既表达了独特的古典神韵又体现了高超的现代科技。
为了与苏州这个充满道统中国园林建筑文化的历史古城相协调,设计选择了黑、白、灰三色作为整个建筑的基色,与古典园林的黛瓦白墙相呼应,拥有“中国最高的苏式园林”等8项全国“之最”,号称苏州的新城市地标。门型建筑形象取源于传统的花瓶门与城门的结合,并透过简洁的几何曲线生动地表现出来,把苏州的水陆城门用现代化的手法演绎,最大限度地传承了苏州历史文化。
中轴线象征一种圆满的境界,无论从建筑学、方位学、规划学还是文化学上讲,中轴都像一个地方的灵魂所在,承载着这个地方或是城市的文脉。东方之门以CBD轴线为中心使整幢建筑基本轴对称,其门洞正座于轴线上方,恰如紫禁城城门,表达了创建苏州新门户和东方之门的喻意。同时将CBD轴线引向金鸡湖,很好地反映中华优秀文化的“折中”精神、 “天人合一”以及“和谐共存”理念,。
金鸡湖畔的这座双塔连体的“门”形建筑,不仅融入了苏州人对于古城门的情感,也寓意着这里开启了一扇让世界了解苏州、了解中国、交接东方的大门。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州的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处在全国之列。东方之门,也是一扇向世界展示苏州、展示中国的东方魅力之门。
东南大学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周琦从专业的角度评价说:“东方之门,作为一个门式建筑矗立在金鸡湖畔,象征腾飞,意义挺好。建筑的体量处理也不错,是一个曲面造型,门的最上面后是一个柔和、圆滑的曲线,比较适合中国人圆润一统的感觉;门本身有些像西方的凯旋门,圆的拱顶,具有西方特色。我基本上持欣赏和肯定的态度。”
2025-06-23 13:50
2025-06-22 15:45
2025-06-21 13:11
2025-06-21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