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仅的中国的现状,也是全世界的现状。
哥本哈根作为全球最宜居的“大城市”不可避免的产生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问题。
作为一个长期饱受恶劣环境影响的大城市,哥本哈根始终在研发和创新建筑、社区以及人居改造方面的关系。如何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宜居性,sterbro的St.Kjeld作为哥本哈根的第一个“气候弹性社区”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城市人居的另一种可能。
城市规划新动力源自不可避免的城市病
不仅苏州如此,哥本哈根亦是如此
现代城市发展迅速导致人口膨胀,不可避免的使城市设计师面临一个问题:
几十年前的设计规划能否继续承载城市现在发展?
基础设施的老化能否继续为城市现在服务?
随之而来的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以及在极端气候变化之下,城市会变得更加敏感,这也就是我们不断在新闻中看到“暴雨内涝”“极端热浪”“大面积供电不足停电”“堵车严重”等等的城市病。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问题让城市自身恢复力和抵抗力大大降低,也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软肋”。
积极寻找应对方法
哥本哈根提出“弹性气候社区”这一创新实践
作为国际城市建筑范本的哥本哈根,位于温度高寒地区,接近北极圈,自然气候恶劣,饱受洪涝灾害的侵袭。
为了更好的暴雨期间排水,他们设计了一条绿色河流
城市雨水量多,直接导致下水道排涝不足,在城市改造环节中,水资源的优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克服这个难题,城市规划师设计了水塔和绿色庭院,以及雨水花园和更多的绿色区域(提供更多的可渗透表层)。比如Klimakvarter项目是哥本哈根一个创新项目,目的的在2025年达到碳的零排放,以及适应该城市的结构。设计公司负责这些创新方案的规划和实施。建筑师也依靠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激发社区的潜力。他们为社区建造了一条贯穿于社区的绿色河流,在暴雨期间引导过多的水流到海港中。
更多的广场空间,不仅仅是合理利用了道路交叉处,更是改善公共活动空间
因为社区街道的交叉纵横,导致交通成本的增加以及绿色环境的减少,在寒冷的冬季,人们更不愿意出门参与活动。设计师们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巨大的交通环岛,一方面能够缓解社区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公共绿色空间,为社区活动提供公共场地。
改造旧空间,让文化渗透进去,真正让人们愿意在户外活动
Tasinge广场本来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地堡,很少被广场周边的居民使用,地堡的绿色区域边有美丽但陈旧弃用的建筑,设计师利用这里阳光普照的舒适,将这里改造成为一个绿色的区域配套场地,比如设计了很多咖啡店,便利店,文化生活生机盎然。
这里改造成文文化广场以后,为行人和自行车这种出行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025-06-27 09:11
2025-06-26 08:31
2025-06-25 08:41
2025-06-25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