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创新不遗余力,苏州再推创新政策“大红包”。9月19日,苏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暨政策说明会,就最新制定出台的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3+1”政策文件进行介绍。文件就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进一步以人才优先发展赢得新的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新政。
此次政策发布是苏州为支持创新驱动亮出的一套“组合拳”。
“苏州已经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的关键时刻。抓科技创新,绝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不仅要有勇立潮头、只争朝夕的干劲,更要有长远眼光、有耐力和恒心。”在今年8月18日的苏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表示,苏州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创新打造苏州转型发展的主引擎,为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提供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是“核心中的核心”
“苏州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施万企创新、开放创新,真正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8月18日苏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受邀作专题辅导报告。周济全面分析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为苏州创新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
此次“3+1”政策再次释放强烈信号:苏州将进一步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中的核心”用功发力,加快把苏州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据介绍,苏州近年来全面加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科技综合实力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2015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R&D占GDP的比重为2.66%,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全国城市第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4万亿元。人才总量达到22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7.8万人、高技能人才49.2万人。
目前,苏州全市拥有4家国家级高新区、6家省级高新区,省级以上工业技术研究中心585家、工程中心(实验室)61家、企业技术中心333家,建成了中科院纳米所、医工所等国家级创新载体,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78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1134家,形成了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四个90%在企业”的格局。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300多家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
推出一揽子“创新政策包”
“3+1”政策文件包括《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若干措施》《关于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若干措施》和《苏州市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4个文件已经苏州市委第169次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40条具体措施,包括实施更具竞争优势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打造更加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发展平台、完善更加便捷周到的人才服务机制、健全更加坚强有力的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等方面。
《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若干措施》提出了28条政策,包括支持企业跨越发展、支持企业提质增效、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和加强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
《关于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若干措施》提出了45条具体措施,具体包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打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强化开放合作,集聚创新发展新资源;优化综合创新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新生态等方面。
作为“3+1”的“1”,《苏州市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对照了国家“纲要”和省“贯彻方案”,紧密结合了苏州打造一基地、一高地的定位,全面梳理了有关政策文件,在阶段性目标、重点战略任务、工作举措上分别进行部署。方案提出将实施科技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主要举措,要布局建设一批重大创新载体、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培育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产业园。
战略目标锁定“全球影响力”
苏州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朱江介绍,此次出台的政策目标定位很高。苏州提出,“一基地”、“一高地”建设要具有国际竞争力、具有全球影响力,所以政策制定紧扣了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了世界前沿科技,着眼于全球顶尖人才。同时,“3+1”政策文件是一套“组合拳”,每一个文件在具体条款的设置上,都围绕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迫切需求,文件与文件之间也形成了有效衔接,产生了政策叠加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政策奖补力度空前”。据介绍,苏州全市财政每年将投入100亿元支持创新,并保持相应增长。比如,对于引进顶尖人才单位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于首次入选“世界500强”企业给予3000万元奖励,对于重大创新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项目资助,对新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给予不低于5000万元支持等。
苏州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在产业发展上具有坚实的基础和鲜明的特色,政策制定时也紧紧把握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这一关键。“苏州在出台政策前,深入学习上海、深圳等地经验做法,但同时也保留有本地特色。”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李忠举例,比如,苏州在支持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促进新产品产业化和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一直保持了一定的工作力度,形成了特色做法。这些特色做法,在新政中得到了很好的巩固和提升。
此次人才新政亦有很多创新突破。苏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胡卫江介绍,在构建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方面,高端人才可在原额定编制外另设特聘岗位;在探索人才举荐制度上,面向重点领域,凡经专家库内3名以上专家举荐,可直接入选相应人才计划;鼓励科员人员离岗创业,5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并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
新政引发社会各界纷纷“点赞”
“激励措施范围更广力度更大让人欣喜。”苏州蓝海彤翔系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鲁永泉说,苏州的人才政策非常完善。来苏州三年多时间里,他先后获得区级、市级、省级等各项人才项目资助3000多万元,这些资金帮助企业度过了初创期。目前,蓝海彤翔以“蓝海创意云平台”为核心,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延伸文化创意产业链,在自主研发企业级云计算产品、整合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美中高层次人才交流协会创始人孔德海认为,关于人才服务的40条新政,对海外人才落户苏州是极大的鼓舞。美中高层次人才交流协会专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拥有18000名创业者会员。作为苏州海外合作组织的创始成员单位,协会将在海外积极宣传苏州人才新政,推荐人才,引进项目。
推进“一基地”建设《若干措施》的政策内容,让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芳喜出望外。她说,政策第二部分支持企业提质增效中提到,“加大智能装备开发和应用”,要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这一工程重点支持培育十个智能工厂,建设百个智能车间,千家企业智能装备升级和万台机器人应用,这对像“博众精工”这样立足智能制造产业的的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伴着这股春风,苏州英络在未来的几年不仅是行业内的单打冠军,还能逐渐走向行业领先,并向着全国乃至全球百强的目标前进。”2013年,龚霄雁创办苏州英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他说,企业每一步的成长,都和苏州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服务分不开。这次苏州出台了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文件,将为企业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2025-09-20 19:30
2025-09-19 08:55
2025-09-18 20:48
2025-09-18 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