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怎样建设?
农民自由式、庭院式的农村生活方式如何转变成集中居住的社区生活方式?
一个1.6万人口规模的小区怎么管理?
难题面前,昆山市千灯镇炎武社区通过自己的亲情服务,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一个欢乐家园、和谐社区。
炎武社区成立于2005年12月,由千灯镇22个村的动迁农民通过“双置换”搬进社区,目前有居民5000户左右。2012年,炎武社区成为昆山市首批设立党委的社区,下设三个支部。
抓开头,抓领头,抓源头,探索管理新模式
农民进社区,难免产生一系列不适应现象,如占道堆放、毁绿种菜、车库开店等。炎武社区党委书记马雪芳讲述了一个“收菜”的故事。“刚开始,我们社区党员和物业管理人员经常联合‘收菜’,当然事先都做好了通知和说服教育工作。因为居民是一起在地里撒种子,只要有一家吃到了自己种的蔬菜,就会集体‘闹意见’。”社区工作人员就是通过这样的服务,久而久之,让毁绿种菜现象“绝迹”。
如今,社区探索出了“三抓”服务新模式。抓开头,加强制度、服务、设施三个层面管理,制定了工作人员行为规章制度、居民“八规范”,紧紧围绕行政管理、日常便民、医疗保健等六大服务功能,全面提供“星级”服务;抓领头,有效发挥党员队伍的核心作用、管理队伍的带头作用、居民队伍的主体作用; 抓源头,针对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难点热点,认真研究,寻找根源,做到控好思想源头、防好矛盾源头、把好管理源头。
实现服务“三个转变”、“四个提升”
“老太婆,这个小公园造得真不错,不过就是还缺个亭子,没地方歇歇脚,你看那边喷泉池边的台阶都是湿的,唉……”一次无意的“偷听”后,马雪芳马上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将申请增加亭子的报告递交给了镇党委政府。三周后,一个可以纳凉的亭子呈现在居民眼前。
如今,炎武社区以温馨周到的服务完成了“三个转变”:居民生活方式由农村向社区转变,思想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收入途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同时,实现了“四个提升”:通过优化社区设施环境,实现居民生活环境的提升;通过改善居住条件、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实现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通过规范服务标准,实现便民服务水平的提升; 通过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并为居民享受社会保障、收入多元化创造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升。
“五个没有”,积累创造社区服务新经验
“我在这里买房,是因为这里环境好,没有一处违章建筑,没有一条黑色广告,没有一方环境破坏,没有一家车库开店,没有一个人员越级上访,尤其是社区服务很规范,有一种家的感觉。”社区居民王利瑛说。
炎武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社会的一致好评。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居民所说的“五个没有”。
据统计,炎武社区成立8年来,共接待海内外参观者1700多批次,累计3.5万人次。社区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江苏省绿色社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苏州市党建工作示范点、苏州市十佳新型社区等称号。
2025-06-25 08:19
2025-06-24 10:45
2025-06-24 08:05
2025-06-23 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