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措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垃圾分类成为引爆全国各大网站和街谈巷议的热词。
上海推广垃圾分类动真格,重庆垃圾分类也在加快落地。目前,我市主城区垃圾分类体系已覆盖43个街镇、306个社区的110余万户居民。重庆垃圾分类工作总体水平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处于中偏上,在西部暂排前列。
2020年,重庆将在城市建成区内50%的街镇和30%的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
南京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星龙最近经常上演“双城记”。6月底,他刚参加完志达入选2019年南京市瞪羚企业的发布会,又打“飞的”赶到重庆两江新区,了解公司在鸳鸯街道、大竹林街道等地试点垃圾分类的情况。
朱星龙是重庆垃圾分类领域的“吃螃蟹者”。2009年,他成立了我市首个私人垃圾分类回收站——重庆恒奥环保技术开发公司,在主城区尝试垃圾分类5年,亏损额却超过1000万元。无奈之下,他转战南京并找到商机,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性垃圾分类企业。
2014年,朱星龙离开重庆时,重庆主城试点垃圾分类的居民不到两万户、不足8万人。如今,主城参与垃圾分类试点的居民已扩大到110余万户、数百万人。
从败走重庆,到返渝掘金,“垃圾大王”朱星龙的一去一回,从侧面反映了我市试点垃圾分类10年来由“冷”到“热”的变化。
居民:习惯了垃圾“一袋扔” 几十年的习惯难转变
家住龙山街道的谭林前几天回家时,看着小区里新安装的一排色彩鲜艳的智能分类垃圾箱,心里第一反应是有点慌:“这么快我们小区也要实行垃圾分类了?怎么分?会不会很麻烦?”
随后的两天里,谭林每次扔垃圾心里都很“忐忑”,站在四个垃圾桶前思考很久。“牛奶盒、可乐罐是可回收垃圾,剩饭剩菜是易腐垃圾……平时我们在家都扔在一个垃圾桶里,真到了智能分类垃圾箱前,再来分类也来不及了。”谭林一脸无奈。
与谭林有相同困惑的居民不在少数。在渝中区上清寺街道的曾家岩社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看到四个智能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易腐垃圾”箱与“可回收物”箱紧盖着箱盖,箱内几乎没有垃圾,“其他垃圾”箱与“有害垃圾”箱则没有箱盖,成为居民投扔垃圾的“主战场”。箱内不少垃圾还是“一袋扔”,并未做到分类。比如,在“有害垃圾”箱中,能看到牛奶盒、饮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在“其他垃圾”箱中,又能看到残枝落叶、果皮等易腐垃圾。
就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观察箱内垃圾的时候,社区一位婆婆在垃圾桶前看都没看,就将一袋混合垃圾丢到了就近的“可回收物”箱内。“甩垃圾嘛,甩了就走。”婆婆说。
不少市民也意识到垃圾分类要从源头做起。南岸区铜元局街道芭蕉湾社区虽然还没试点,但已被列入今年内将扩大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范围。小区居民蒲瑜对这件事一直很关注,还专门购买了家用的垃圾分类桶,为即将到来的垃圾分类做好准备。
“对于部分垃圾的分类还有困惑,比如段子里说的‘小龙虾、尿不湿到底算什么垃圾’。而且每个城市的分类规则好像还不太一样,所以我也在等重庆这边的细则公布。”蒲瑜说,以前垃圾都是“一下子”扔了,这个二十多年的习惯,突然要改的话心里还是有点“慌”。但她也很清楚,垃圾分类的这场“战争”已经是迫在眉睫,所以政策实施后她十分愿意去学习、支持。
物业:高层住户不愿撤桶 将垃圾分类工作“甩锅”
垃圾分类考验的不仅是居民的适应能力,也考验着物业人员的工作耐心。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与住户沟通、调解因垃圾分类引发的各种矛盾……让原本就不轻松的物业工作更是“头绪万千”。
九龙坡区半山小区作为相对成熟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曾经因为一场高层撤垃圾桶的“风波”让住户和物业的矛盾激化了。
当时,半山小区计划将高层住宅原本每层楼的垃圾桶撤走,采用每栋楼下集中摆放分类垃圾桶的方式替代。这一措施却遭到不少居民的反对。“这样太不方便了,我是支持垃圾分类,但要拿着厨余垃圾走下楼丢,又脏又臭还经常滴脏水,这个怎么弄嘛?”居民谭女士说,撤了桶每天为了扔垃圾要来来回回、楼上楼下跑几趟。
和谭女士持类似想法的居民并不少,部分居民甚至直接将垃圾扔在楼道里,让物业保洁人员不得不每天依旧上楼去清理垃圾。物业鉴于反对的居民实在太多,不得已恢复了高层的垃圾桶配置,只是从以往每层设置一个变成两层楼设置一个。
《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后,上海的物业公司需要按照条例规定,重新设置垃圾桶,建立垃圾定点投放设施,同时还要专门的人力进行引导监督,这对物业公司来讲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支出。重庆将来是否会有类似要求还不得而知,不少物业公司都选择回避这个问题。
6小时前
1天前
2天前
2025-07-06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