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物业在管面积300亿平方米左右,物业企业间互为竞争对手,各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肯退让。即便在管理面积好几亿平方米,社区生活圈用户好几千万人,这也不够规模效应。”寒桐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世同表示,用户体量上不了规模,平台自然难以对抗吃穿住用行领域的互联网巨头。 ]
[ 截至2019年上半年,用户量较大的彩生活生态圈的注册用户累计达3200万,其中生态圈活跃用户达到1640万,活跃度为51.3%。 ]
一场疫情,让原本只是社区“小透明”的物业管理,一下子站上C位。
因为社区封闭等因素,物管人员抢占了“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50米”,成了离住户最近的人。物业APP在手,不少住户足不出户便能满足基本需求。
然而,物业借助互联网寻求转型升级已持续了五六年,但至今也没能培育出一家足以比肩电商巨头的社区巨头。究其根源在于各物管企业固守各自的数据信息壁垒,难以实现用户数据体量的扩大,用户数据变现迟迟难落地。靠物业费做大营收盘子的局面至今也没得到实质性改变。
但新冠肺炎疫情让物管企业们觊觎已久的“社区+”梦想正在照进现实。疫情期间,多家物业企业的电商平台日活用户量、交易量等均有明显提升。
未来,物管企业们在谋求做大增值服务的道路上,除了换打法也得换商业思维。否则这场因疫情刮来的“东风”,也只能给物业带来昙花一现的短暂绚烂。
从配角走向前台
物管员刘明升这个春节成了整个小区最“红”的大忙人。
“以前小区业主超过一半我都不认识,顶多跟住户因为维修或者物业费的事情,有简短交流。”他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因为疫情他成了全小区的“明星脸”。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全小区没有叫不出我名字的”。
他所在的小区是深圳市龙华区的一个中型中档小区,住户超过1万人。
疫情期间,深圳各小区物业从最初的严格登记外来人员到每日进行多次公共场所消杀,再到后来因为小区封闭,物业要负担起帮助居民采购生活物资、提供线上医疗服务甚至要对接联系大型医院等职责,他和其他十四位同事肩上的担子也重了起来。
以不少小区业主都需买菜难为例,大致有三种方法可以解决:一种是小区物业APP上下载购买,诸如,万科的“住这儿”、中海的“优你家”、碧桂园的“旺管家”、佳兆业的“K生活”等,基本上中大型地产开发商的小区都能满足;一种是由小区物业统计业主的需求,就近采购再分发至各家住户;还有一种是小区物业对接当地商家的APP,业主线上购买蔬菜,小区物业协助配送。
总之,占据“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50米”的物管人员成了离小区居民们最近的人。拥有“社区+”基因的小区更成了封闭式管理土壤上开出的花,让住户安心舒心。
“通过‘住这儿’,我差不多以同样的价钱,就能购买到生鲜产品、日用品等,还可实现15分钟内小区物业人员配送上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几率,这比向盒马、京东、美团等第三方电商、新零售平台购买要安全快速一些。”多位深圳万科四季花城的住户均有提及,之前APP上鲜少打开的社交板块,疫情期间成了住户们宅家交流健康养生、线上聊天的新天地。
而安全、快速基本是小区业主们对于物业电商的一致评价。
不得不承认,由于疫情,物业的服务品质、效率被一下子提到了更高的审视维度。
多家物业公司均表示,受采购防疫物资、加派人手保障、业主和员工关怀等,今年的物业成本开支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是多位受访物管企业人士均把这当作一次难得的与住户建立信任感、赢得青睐的契机。
住户的居住理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住得好’起码得有好的诊所、值得信赖且有担当的物业人员保障,否则楼盘只是地段选得好、大开发商背书、广告词套路得如诗如画,也很难打动住户。” 深圳龙华区华侨新村住户张笑表示。
大专毕业的刘明升除了对每日疫情动态了如指掌,还对防疫健康养生有了快速认识,“业主经常会找物业问小区的疫情情况也会跟我们交流自身的身体状况,我不了解的话,没法开展工作。”
这次疫情也让部分物业企业开始进行人员扩容。万科物业、开元物业等多家物业公司均在招兵买马。
“物业接下来人员结构上会有调整,诸如社区管理、应急、公共卫生、平台信息化运营等细分领域的人员可能会被更多地吸纳进来;另外,社区医院这类性质的项目大概率会被放进中高端小区,甚至成为部分人购房评估的一个重要因子。”
2025-06-27 09:11
2025-06-26 08:31
2025-06-25 08:41
2025-06-25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