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泉: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开始整合了所有的物业资源,泽信自己开发的物业,全国有将近500万平方米,这个规模属于比较尴尬的规模。
从前年底到去年初的时候,资本市场发现了物业的潜在的价值,它的平台的价值,渠道的价值,而这个平台和渠道是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商业的业态都可以嫁接进来,所以资本市场对整个物业板块的估值也是慢慢往上走。
通过这个,觉得物业板块最终的出路还是要走规模,规模上去之后,平台就有了,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做很多事情。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在做规模,到明年就能做到1000万平方米,2018年做到2000万平方米以上。现在更多的是在两个区域进行扩张,泽信的物业在内蒙的口碑还是数一数二的,所以首先要进一步扩大内蒙的物业市场占有率,第二个就是在京津冀区域。
物业是我们很重视的一个板块,物业跟房地产的关联度是非常高的,房地产现在是偏资源整合和运营的。在运营这一块,除了商业,社区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所以物业也是泽信未来两年重点发展的板块,跟房地产相辅相成。
观点地产新媒体:不管是物业还是房地产开发,泽信的定位或者瞄准的阶层是什么样的?
马晓泉:从目前整个消费结构来看,刚需还是需求量最大的。从区域上说,泽信布局的各种城市都有,所以在这方面也有差异化。在三四线城市更多的定位于改善型需求,同时也要兼顾一部分刚需。
在北京和天津基本上是改善型需求,豪宅是一个机会型的产品,要看地块、区位。
我觉得将来这个市场应该是一个橄榄球一样的,中间更多的是改善型需求,刚需也会比较小,而且刚需这一块有政府的保障房项目,由他们去解决。
将来随着中产阶级的比例不断加大,改善型的需求会更多,所以泽信现在也定位到这一块,就是蛋糕份额最大的一块,当然这一块的竞争也最激烈。但是市场在那里放着,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观点地产新媒体: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您觉得公司的竞争力或者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马晓泉:泽信对建筑技术的把握,以及对客户需求细节的真正落地还是有自信的,现在大家都强调技术的应用、人性化设计,但我觉得很多东西大家都在尝试,还没有完全做到位,但泽信在建筑技术、节能、环保、生态方面的优势还是比较多。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怎么判断明年的房地产市场?泽信对于明年的市场会做什么样的准备?
马晓泉:市场这一块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我认为还是一个振荡上行的阶段,我觉得决定市场最根本的还是需求,中国的城镇化率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仅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房地产市场至少在未来的5到10年还是向好的,这是我对趋势的判断。
但是整个大的周期当中会不会出现阶段性的波动和调控所引起的一些不确定性,这个肯定是有的。回顾房地产发展30年,不确定性每天都存在,即使在原来的黄金时代、野蛮生长时代,如果身处其中,也会觉得每天危机四伏,和现在的状态一样,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整体的趋势。
我对房地产还是很乐观的,增量市场没有了,存量市场还有,存量土地没有了,存量物业还有,这个机会太多了。
北京市政府搬到通州,大家只知道通州新城的地价起来了,但是我看到的是,原来在北京城区的存量物业怎么做,政府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把资源重新配置。
这些位置都是很好的,但是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如果能把这部分盘活,那也是很好的。
所以,存量土地市场是一个机会,然后存量的物业也是一个机会。欧美的房地产现在的发展已经到了存量物业的阶段,所以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
2025-06-24 10:45
2025-06-24 08:05
2025-06-23 22:44
2025-06-23 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