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受财政收入下滑的影响,近期也增加了土地市场的供应规模。据统计,继9月土地市场出现热闹后,整个10月份,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在内的全国10个主要城市土地市场成交规划建筑面积为1510万平方米,成交金额超过400亿元。土地市场的回暖迹象已经出现。
另外,此前针对商品房市场的土地、信贷收紧政策,某种程度上变相导致了近期供给的相对稀缺,推高了价值。
加之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进一步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将加大,其中一部分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房地产市场。
这些力量便会与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形成艰苦博弈。房价快速上升缺乏基础,但下跌也几乎没有可能。
这样的趋势只是在提醒公众:靠投资房产一夜暴富的时代已经终结——房价已经逐步趋于平稳,且为投资客筑起了高高的政策和成本门槛。但如有机会购买,其资产保值增值功能却在进一步加强。
总之,这轮宏观调控,是政府为城市房奴创造的拥有自己商品房的最后机会,也是为投资无门的“解放”房奴创造的给自己血汗钱上保险的机会。
而更多公众只能等待占目前土地供应量7成的保障房能带来福音。目前1000万套开工率5月底仅34%——虽然出台了新的财税扶持政策,但资金问题依旧堪忧。在政策高压下,6月份开工率达到了惊人的56.6%。但其能否顺利建成、质量能否靠谱、分配是否公平都是一个悬念。
这样的分裂不美好,唯有希望未来的中国房地产能够真正洗心革面,真正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将基本住房需求的建设分配建到位、分到位,而对于商品房按照法治市场经济的要求,从建设到销售走进阳光地带——放开价格管制,课以重税,反哺民生。而要实现这一点,公开官员房产又显得迫在眉睫。
(作者系《工人日报》要闻部主任)
2025-06-27 17:56
2025-06-27 09:11
2025-06-26 08:31
2025-06-25 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