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也像写作,作者要有自我的个体体验
设计,肯定是后天的,这就受到时代、生活等环境背景的影响,这些因素积淀下来影响一个人的设计之路。我在学设计之前,那时我的生活经历就没有现在这些年轻人经历的这些。比如昨天我带孩子去蓝色港湾,跟我比这是他成长中特有的经历,我小的时候只去过合作社,再想想三十年后,我的孩子到了我这个年纪,很难想象那时的蓝色港湾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或许已经被摧毁或者还有我们也不知道的什么变化。
我说的意思是什么?我在学设计之前,我的生活经历实在是太空白了,但是要学好设计,生活经历早晚都要恶补回来。几年前我们单位有个年轻人,说不想老做商业项目,能不能做一把剧场,我说打住,先和我讲一讲,你都看过什么剧,看过歌剧还是中国的戏曲,你去过几次音乐厅,为什么想做剧场,对这个东西有没有理解,你都不了解它的内容甚至对剧场没有合理的概念,怎么做。
设计走进生活,生活遇见设计,首先我们自身要提高并且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才能保证有更好的设计。所以后来我也慢慢理解了那句话:在欧洲,一个设计师到了60岁的时候是他的黄金年龄,那时他才能有资本把对生活的理解传达给别人。矶崎新做正大喜马拉雅的时候,把戴志康拉到日本,但是没让他看自己做的哪个项目,而是带着他从自己的小学开始,到自己家在哪,走了一圈,告诉他: 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你就知道我会给你设计什么了,你委托我设计,如果你对我整个的生活阅历不认同的话,自然对我的设计理念都不认同。
所以我想设计和生活之间是这种独特的互生关系,当然我们现在做的设计,可能谈不上这些了,除了极个别的设计师,所谓的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大部分的设计还是违心的一些设计。
那些努力满足大众个性体验的项目
建筑师做设计,从方案到施工完成,不拿效果图说话,拿实际的东西来说。我说一个典型的项目案例,大芬存美术馆,我个人认为,那个项目是一个建筑在解决一个城市问题。
大芬村美术馆
这个项目本身,是做了一个开放形式的空间。它后面隐藏了一大片住宅楼,所以设计建造的时候,核心理念是要做一个开放的美术馆,用穿过美术馆的直线路线,代替绕行两边的曲线。就像是一个角的两条边,美术馆开放空间成为那条距离最短的对角线,这样为居民提供了走捷径的便利,同时居民也获得了艺术的熏陶,他们可以就地在墙上随便画。
项目建成后,大家感觉都很好,比较可惜的是什么?确实很多居民都这么走,可后来美术馆不干了,说这个事给小区制造了这么多方便,小区得给我钱。最后过路费没收上来,开放空间也给堵上了。
设计应当以人为本,但到底是以甲方还是使用者,这个很难把握;给城市做公共空间,应充分考虑和结合当地的民俗,根据当地人一些传统的想法做出正确的解读。有时民众的诉求更简单,没有想过很多,更关注使用。
我认为,作为一个能足以代表时代性的建筑,不应单单追求标新立异之感,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人们的具体诉求;好的建筑应当给受众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做设计,说到底就是给一个解决方案,设计最重要的是得体,不是豪华与新奇;做设计就像写小说,所有的字都是现成的,只需要用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排列组合,不用去搞一些奇怪的东西,有时候传统的东西未必完全不好,这是目前我们对自己的定位。
2025-06-23 13:50
2025-06-22 15:45
2025-06-21 13:11
2025-06-21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