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江北国际机场、国家一类口岸、保税港区等开放平台,渝北,无疑置身于重庆内陆开放的最前沿。
得天独厚的区位、生态、产业和体制优势,为渝北集聚起项目、人才、投资、市场等众多要素,推动了渝北经济高质量发展。
用好大通道、构建大枢纽、打造大口岸、营造大环境——抢抓历史机遇,渝北正全力加快内陆开放空中门户建设,以服务全市开放发展。
招商引资势头强劲
今年一季度,渝北区招商引资再次实现开门红。
这一态势,透过年初的重大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便可见一斑。就在1月末,22个项目签约落户渝北。这些项目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性较强,涉及大数据、智能制造、汽车零部件、总部经济、创新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专业服务等多个领域,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超302亿元。
在此次签约中,早前落户渝北投资建设OPPO(重庆)智能生态科技园的欧珀公司,又将在空港新城打造OPPO(西南)总部项目,拟引进OPPO上下游企业落户,在渝北形成OPPO研发、制造、供应等全产业链企业矩阵。
不仅是工业,看准了渝北的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一大批商贸流通、建筑设计、文创及会展项目也纷纷在渝北“落子”。比如天天快递有限公司将结合成熟的市场采集、市场开发、物流配送、快件收派等业务机构及服务网络,打造“天天快递重庆结算中心”,主要开展陆地货运及航空货运等物流快递业务……
招商引资的成效,是渝北开放引力的最好证明。
“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渝北逐渐凸显出区位、生态、产业和体制优势。”渝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四大优势已开始为渝北的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迅速集聚起项目、人才、投资、市场等要素,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四大优势得天独厚
渝北是首批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两江新区的主战场,是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承载地,处于重庆内陆开放的最前沿。
从区位上讲,这里的优势得天独厚。
其区域内的江北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三条跑道、三座航站楼同时运行,能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110万吨的运行需要。目前,拥有国际及地区航线82条(国际货运航线14条),通航城市61个。
不仅如此,在全市3个一类口岸中,江北国际机场口岸在渝北;同时,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江北机场保税航油库两个保税功能区也在渝北;此外,这里还有悦来会展中心等开放平台——借“机”起飞,渝北已经具备枢纽、口岸、保税港等支撑内陆开放的关键要素,目前已经进入以建设国际航空港为引擎,构建内陆开放空中门户的4.0时代。
在产业优势上,渝北是全市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和进出口基地,已形成汽车摩托车、电子设备、通用装备、智能终端等优势产业,汽车和笔电产量分别占全市一半和三分之一。渝北也是主城新兴的商贸大区、美食名区、会展新区,商务会展、总部金融、现代物流等新的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生态优势上,渝北是西部首个国家文明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位列主城前列,重庆中央公园、碧津公园等100多个大小公园星罗棋布,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国家卫生区、国家园林城区等30多项国家级殊荣。
体制优势上,通过深化改革,渝北创新出了激励人才、激发科技创新、激活资源等一系列体制和机制,国际化营商环境得以不断优化。
区位、生态、产业和体制优势,使渝北成为优质项目和投资的洼地,使其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了更大的底气。
数据显示,2018年,渝北引进来环普智能终端产业园、厦门航空西部基地等371个投资项目,合同投资总额达到1760.34亿元。其中已有245个项目落地,有160个项目实现投产或开业。
四大优势的发挥,还有效推动着渝北的产业结构调整。据介绍,目前以现代商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经支撑起半壁江山,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57.4%。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渝北是重庆市经济体量大、开发平台多、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在渝北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下,以及在渝北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定加大在渝北的投资。”在渝北区前沿科技城2019年首批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现场,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潘国平的讲话,真挚而恳切。
该公司预计投入约5亿元在渝北打造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于一体的北斗星通智慧产业园,并计划将北斗星通汽车电子业务板块的产业链企业及北斗星通旗下的关联公司引入重庆。
类似北斗星通,一大批智能产业上下游企业陆续在前沿科技城聚集,推动着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由“渝北制造”向“渝北智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