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好四个优势,渝北区也将激活企业与产业活力作为了重点任务,坚持用国际化视角、开放的理念考量发展,以期逐步构建开放型产业生态链,形成开放型、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工业兴,则渝北兴;工业强,则渝北强。
集聚发展外向型工业企业,渝北区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在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该区将探索推进汽车摩托车企业、智能终端企业构建供应链公共协同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形成产业联盟优势。发挥汽车、摩托车等产业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到产业互补的相关国家建设海外加工基地、“海外仓”和转口贸易中心,拓展国际市场等。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则将集中支持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壮大,同时重点引进一批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项目,加快引进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专业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企业,形成一般贸易新的增长点。
随着第三产业占据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渝北在集聚发展开放型服务企业方面,也有大手笔。
该区大力引进培育国际物流企业,加快推进快件集散中心、木耳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支持东方嘉盛、宝能集团等企业合力建设西南冷链总部、“一带一路”供应链协同平台,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货物“快进快出”。
借力国博中心,加快发展国际会展产业,也是渝北区开放经济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渝北精心策划推出了“消费渝北”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吃住行游购娱等优质消费资源,以做大机场与会展的流量经济。
同时,着力打造国际高端消费集聚区。
就在渝北中央公园旁边,总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的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已于2018年6月动工建设。这是渝北按“全国一流、西部领先”标准,打造的新商贸、新业态、新总部的高品质、高质量消费生态圈。
以此为代表,渝北将在全域范围内,布局6个市级商圈,10个区级商圈,吸引机场、会展客人留下来,培育相关产业做起来。
依托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渝北还将在集聚发展国际化贸易企业上积极作为。
比如培育5家以上的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打造“1+N”进口商品分销体系、积聚100家以上的国际贸易企业、策划建设“一带一路”国别馆等。
空中门户初步成型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渝北将充分发挥四个优势,进一步用好大通道、加快构建大枢纽、打造大口岸、营造大环境。
渝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1年,渝北以机场为中心的对外通道大枢纽要真正形成,航空口岸与保税功能充分发挥,开放型产业生态链初步形成,功能齐全、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带动周边的内陆开放空中门户初步成型。
届时,渝北的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将进一步拓展——江北国际机场国际(地区)航线达到100条,与主要经贸往来的国家(地区)重点城市实现互联互通。国际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年,国际货邮吞吐量超过20万吨/年,现代物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
开放通道便捷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铁路枢纽东环线及机场支线、木耳站,实现与中欧班列(重庆)的无缝对接,与长江黄金水道的快速连接。完成“一环四射铁路网”、“三环五射”高速路网渝北段和相关联系道路建设,实现与陆海贸易新通道、渝满俄铁路等快捷互通,真正形成空铁公水多式联运的物流运输体系。
开放型经济指标进一步增长——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800亿元以上,外贸依存度达95%以上,外向型企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航空直接关联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一般贸易额超过200亿元。
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工作有效推进,形成若干项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创新试点经验。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居环境更加优化,教育、医疗等国际化公共服务日益完善。一批“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总领事馆、政府境外办事机构、商协会等落户渝北,城区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
实现会展产业集群效益
把本地消费留在渝北、把外来消费引到渝北。
就在本届西洽会期间,全新上线的“消费渝北”就将发挥功能,成为外地客商走进渝北、了解重庆的重要窗口。而这也是渝北区要求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全市“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的大格局中进行谋划的一个重要体现所在。
同时,于渝北区而言,“消费渝北”还是其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的生动实践。
“国博中心已经成为渝北乃至重庆会展的一张名片,但仅有国博中心还不够,渝北区希望打造的是整个会展产业生态链。”渝北区商务委主任曹兴建介绍。
生态链的前端,是会展企业及策划设计等周边产业、会议展览场馆,后端则包含由参展者、观展者吃、住、行、娱相关需求拉动的配套服务业,以此实现会展产业集群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