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旗下持有的商业地产中,有如此大差距的,并不止北京万达广场一家。据王健林透露,目前持有的1300万平米物业绝大部分有此类现象,“这1300万平米物业如果用来评估或者市场销售,翻一倍一点问题都没有,因此净负债率还会更低。”所以,王健林认为如此报道万达的资金危机显得有些不负责任。
采访中也有专家指出:虽然会计准则对不动产估值的规定有待商榷,但目前不仅是万达这种房地产企业,就算一般企业对于名下不动产的评估入账,如无特殊需求都不会操作,其原因便在于评估入账后的所得税问题还悬而未决,在不进行资产出售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对旧有不动产进行重新评估,相反还会折旧处理。
“如果有一天我不想玩了,或者我想清闲一点儿,我卖10个购物中心,也许就可以套现几百亿”,王健林对于万达的资金状况很有自信。
对于王健林的说法,《英才》记者采访了国元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刘勘,他认为:“无论是净资产还是净负债都不足以评价一家房地产企业,关键还要看经营性现金流。因为通胀的存在,商业地产一般都会升值,但是升值不一定就有市场。商业地产的出租率,取决于地段、交通、周围居民的消费欲望等诸多因素,其资产价值的高低,关键看现金流。”
一位万达高层告诉《英才》记者,王健林视现金流和财务预算为万达的生命线。万达对于现金流的把控可谓严之又严。在万达的投资、建设、开业、现金流四个层面的计划中,前三个层面是工作计划,由各个分公司来申报,集团审核,而最后一个现金流计划,则由集团信息中心、财务部和计划部一起起草制订,每年11月底由王健林亲自签署下发。
万达模式的挑战
无论是外界对万达资金的质疑,还是王健林对万达资金的自信,都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面对越来越密集的商业地产开发,万达模式是否可持续?
虽然,王健林对2012年上半年,万达仅有一家广场和两家酒店开业的解释是:“很多人不清楚,商业项目不适合在上半年开业,以前也是集中在三、四季度,全年30个项目开业计划不变。”但实际上,王健林对经济形势的改变已有预估。
万达高层透露,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王健林就预警: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彻底进入中速增长期,每年增长6%—8%,今后二三十年还会继续增长,但会逐年降低速度。而万达上半年出现的20年来首次增速放缓,已经说明经济困难局面反映到了“抗周期”的消费行业。主要表现为:一是以前每年每个商场的人流同比增长都是两位数,但今年跌至个位数;二是客单价(每位顾客购买的商品金额)在下降;三是商家减少开店,从以前的来者不拒,到今年开店计划大幅度减少。
专家们认为在目前状况下,房地产投资还有所增加,相当于原来十个人吃饭,现在十二三个人吃饭,可以想象房地产企业经营的困难。未来狼多肉少已成定局。
2025-06-24 08:05
2025-06-23 22:44
2025-06-23 16:44
2025-06-23 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