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
对于并购AMC,外界普遍不看好,认为这是一个不赚钱或者难以赚到钱的生意。因为美国的院线竞争颇为激烈,已经步入夕阳产业,这与万达院线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有所不同,因为院线在中国还属于朝阳产业。
那么王健林为何还要出手并购AMC呢?精通财务和善于把控现金流的王健林其实是不会轻率下决定的。
并购之前,万达团队已经跟踪AMC有两年之久,对于美国前五大院线都做了调研,而得出的结论是AMC是最适合的目标。首先因为AMC规模较大,排名第二;其次,不是上市公司,利于并购操作;再次,AMC院线位于大中城市核心地段,与万达院线的定位类似。此后万达就开始与AMC进行接触。
2010财年,AMC实现了6979万美元的盈利,当时万达提出以12亿-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MC的全部股权,但被AMC股东拒绝,因为其股东认为AMC在2011年时候情况会更好,可以再次冲击IPO。结果2011年的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亏损1.23亿美元。股价掉了一半。最后收购的时候,股权只值7亿美元。
虽然外界披露万达26亿美元并购了AMC,但是据王健林透露:“其中账面有3亿多美元现金,同时还持有美国最大的上市电影广告公司的股票,大概价值2亿多美元,实际购买股权和债券总计20亿美元左右。而对应其拥有的5034块屏幕,其单块屏幕价格仅为250万元,对应国内每块屏幕400万的成本,相当划算。何况你怎么可能同时占有386个这种地段和资源呢?”
而在万达并购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就是在征得了股东同意之后,先与AMC的42个管理核心人员洽谈管理合同,这在后来被证明是非常明智的。
首先万达要求管理层接受万达的财务模型。因为美国的财务指标主要是看EBITDA(息税前利润),但是在万达的财务模型中,是以净利润为目标。同时,将财务周期调整为中国的财务报表时间。这两条实际上是为未来在国内或香港打包上市做前提准备。
其次,是要求管理层树立目标责任制,对未来几年的盈利目标进行反复测算。“你得给我分析清楚人员成本,每个月,每个影城的盈利状况,最后让我看到盈利是切实可行的。最后终于把前面四年的目标责任制全都签完了。”
王健林在要求外籍管理层接受万达文化的同时,也做出了一定让步:万达对管理层承诺不再卖出AMC,同时跟管理层签订4—5年的长期合同,同时只派一个董事长和一个副财务总监加入管理层,并且把税后利润的10%留给管理人员作为奖金。
在今年10月,万达为AMC专门研发的管理软件上线了,远在万里之外,王健林就可以看到每个影城,每周的财务情况,其管控精细程度可见一斑。
2025-06-23 22:44
2025-06-23 16:44
2025-06-23 13:50
2025-06-23 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