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制度不健全首当其冲,其一系列做法变相鼓励了建筑的拔苗助长。不少房地产企业追求“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或销售”,在这种背景下,规划、设计很难做到“慢工出细活”,很多建筑工人甚至来不及学习建筑常识,就从“稻田”直接上了脚手架。在一些地方,甚至10多天就出一个项目方案,“快速、简单、粗糙”成了通病。这样的“早产儿”却在仍待完善的监理制度下走向了市场。
其次,企业的不讲诚信也导致了质量低劣的建筑出现。不得不说,在最应讲求诚信的市场经济中,存在少数无良企业。它们不注重自身品牌,不看重自身形象,只求眼前利益,短期利益,抱着“一锤子买卖”的心态,去面对“百年大计”的建筑质量安全。随着不合格建筑的倒塌,这些企业的品牌、形象、信誉也随之轰然坍塌。可是因为无良,他们根本无心在意,最终,徒留耗尽身家与心血的无辜民众,在荒凉的废墟上绝望的等待,一任泪水与时间干涸。
另外,我国建筑普遍缺失质量动态监测机制,建筑一旦使用投入,也意味着万事大吉了,对后续的监测维护始终不冷不热。而包括中国香港在内的很多地方,均已建立了建筑质量“强制体检”制度,能及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发出预警。
防范大于天
都说人命大于天,可有时偏偏夺走人命的却是人为,所以相比人命,那些控制凶手,扼杀毒苗的防范比人命还要重要,而不是等生命消失过后,才深感责任重大,才背负起防范这个大于天的重担。
一些建筑之所以“短命”,既有质量不合格的硬伤,也有一系列配套措施滞后的软肋。因此,要切实提升建筑质量,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重道远的背后,才是对生命最真的告慰与保障。
专家建议,首先应尽快完善建筑硬件之外的软性配套措施,建立建筑企业诚信“黑名单”机制,真正让监理制度落到实处;其次,要增强建筑设计的权威性、延续性和相关监管,并让公众参与决策,对重大工程,应严肃终身问责机制。此外,各地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尽快对所辖城市的老旧楼房进行全面普查,可借鉴香港的强制验楼机制,最大可能消除房屋存在的安全隐患。
2012年,香港曾推行强制验楼计划,其中清晰界定了私人业主与政府的责任:政府监督不能缺位,业主作为楼宇的产权人也要对建筑负起保养、维修之责。专家建议,施行强制验楼刻不容缓,各地政府宜早日推出适合本地情况的“强制验楼计划”。
杭州土木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陈旭伟认为,“楼房安全一分钟都不能等。”再难也要逐步建立档案,不仅是建立建设成果的档案,更重要的是建立使用档案。“政府应逐步加强社区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在老旧小区,应该社区跟物业联合起来,对楼房加强监督。”
鉴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当前之于建筑安全的问题,历史与未来两个角度都需要兼顾,甚至主要考量要放在未来之上。因为,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一部分“老房子”终将被更替,所以我们面对的更大的问题是,如何不重蹈“快餐建筑”的覆辙,我们正在成形的建筑,如何能够真正承受“百年建筑”的期待?它事关安全,更攸关整个城市发展的质量与品位。
2025-08-29 17:06
2025-08-29 16:56
2025-08-29 13:37
2025-08-28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