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在于合理化的同时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与民俗
给城市做公共空间,必须去考虑国情,民俗,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否则肯定是出现偏差。比如开放空间号称纽约的街区,里面有一些混合进去的业态,外国人对此特别喜欢,但是中国人不太感冒,因为它并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所在所以导致商业上的失败,同时这也对中国人来说是极大的浪费,现在干什么都讲以人为本,设计更得如此
但以人为本,到底以谁为本,这个事很难界定,是以甲方,还是设计师,或者是使用者,这一点不好把握。
建筑师都是象牙塔出来的,上学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大师,都在想能做一个设计然后让自己成为永恒,并且做出自己的风格,所以搞出那些不接地气,但可以设计出来,更多的只是代表设计师主观的东西,并没有根据当地人一些传统的想法和具体情况做出正确的解读。
做设计,说到底就是给一个解决方案,所以最重要的是得体,并不是豪华或者特立独行,就像是在清华做的那些些老式红砖的那种隔层建筑,又新又老,但放在里面却很合适。现在我们也是在按照这个思路来做,没有那么多创新和夸张,都是先从当地挖掘一些符号或者文化把这种东西做一些总结,然后很好的融合
其实做设计像写小说一样,所有的字现成的,只需要根据自己的一员排列组合。原则都一样的,一些所谓创新没有必要,有时候传统才更能打动人心。但不可否认现在有一些建筑师有能力,他们是开创性,可以做这些东西。而我们不具备这种能力,已有的东西做好并做的极致就可以,这也是当前我们对自己的定位
总结
在我看来,建筑师是个非常特殊的职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不同的自我,而且每个自我的感觉又不一定那么像他们自己。他们常常会抱怨那个展现给别人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这也恰恰展示了妥协性是建筑师的职业特征。对于建筑师自身而言,他们非常关注这些诸如主流,边缘,理性,未来的思考面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察觉到真正的自己。他们信赖建筑,仰仗建筑。同时也希望以建筑的名义发现自我和塑造自我,正如陈总。
历史的吊诡就在于原本不可割裂的整体,却在学科式的划分中日渐精致: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等等,本应有的一体构成不断地被“科学的断裂”。
我们越来越相互需要。却又被 毫无情面的分开。建筑绝非独立的机器。似乎我们需要一次建筑自身的“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式打破当下所在的断裂。建筑之于你我,若亘古再好不过的故乡。落叶者,视为归根,千年来农耕之作俨然烙印在这土地上以及在土地上生长的我们。
我们试图“归”这乡土里,让建筑扎根,抛去冷漠与隔阂,换回温暖与希望,越过一切可能。换回我们心之万有。
2025-06-23 13:50
2025-06-22 15:45
2025-06-21 13:11
2025-06-21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