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社会呈现产值过剩的情境下,怎么让产品更有价值而不至于被弃置,对于建筑项目而言,政府有政府的想法,开发商有开发商的打算,设计师亦有设计师的判断。但回归使用者的个性体验,终究仍是徘徊在不绝于口和鲜践于行之间,只不过在如今形势下它游走的身影更加凸显。那么真正实现个性体验,是蛋糕上的樱桃,还是一场避不开的归途?一位建筑师的个人生活自白,也许是用自身特殊角色的个体体验对这一问题做的最好注解。
7月19日下午,联创国际设计集团副总裁、知名建筑师刘旭参加了由北京构筑空间文化传媒主办的“【景】与【城】——探求设计与城市生活的空间联系”主题沙龙活动,从个人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了他所从事的行业经历与对设计的独到见解。
城市+生活>空间
城市加生活,远远大于城市空间体验,因为加上个生活,就增加了很多个性的心理诉求。我们出行经过哪个城市跟当成在那儿生活,或者本身就生长在那儿,心境、体验、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城市生活,走过路过没有意义,在那样的环境下生长、融入,就像在那儿生活,这是城市生活最终需要的体验。
至于什么样的城市生活是人们想要的?生活在某个城市的人,跟你说自己生活的城市很好,他是有发言权,但是也有潜意识里炫耀的嫌疑,关键是你对别人所说的城市不了解,自然更不知道如果自己生活在那里到底好不好。
所以,关于“我渴望的城市生活”,是从每个个体自身心理出发,适合他的,先有那个人是什么样,什么个性、什么气质,比如有的喜欢小资生活,可以选上海,才有他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再有他想生活的城市是什么样的。
我走过的城市,我感受到的现实,就是“无根”。出生在一个地方,上学离开出生地到一个城市,工作需要又从中国到海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现在定居在北京,可是这一路转折中,路过的那些城市让我感觉哪个城市都和我没什么根本关系,我对家乡也是熟悉又陌生了。
城市各不同,生活各不同,如果从城市和各个城市生活来看,去评选什么样的城市生活是我们想要的,各个城市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 最大的不同还是每个个体的人,有的想要亲情、有的喜欢故乡的朋友圈,“我渴望的城市生活”选择哪个城市实现,关键是看你想要什么,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
1天前
2天前
2025-06-28 14:45
2025-06-27 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