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创新不遗余力,苏州再推创新政策“大红包”。9月19日,苏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暨政策说明会,就最新制定出台的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3+1”政策文件进行介绍。文件就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进一步以人才优先发展赢得新的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新政。
此次政策发布是苏州为支持创新驱动亮出的一套“组合拳”。
“苏州已经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的关键时刻。抓科技创新,绝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不仅要有勇立潮头、只争朝夕的干劲,更要有长远眼光、有耐力和恒心。”在今年8月18日的苏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表示,苏州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创新打造苏州转型发展的主引擎,为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提供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是“核心中的核心”
“苏州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施万企创新、开放创新,真正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8月18日苏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受邀作专题辅导报告。周济全面分析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为苏州创新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
此次“3+1”政策再次释放强烈信号:苏州将进一步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中的核心”用功发力,加快把苏州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据介绍,苏州近年来全面加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科技综合实力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2015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R&D占GDP的比重为2.66%,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全国城市第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4万亿元。人才总量达到22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7.8万人、高技能人才49.2万人。
目前,苏州全市拥有4家国家级高新区、6家省级高新区,省级以上工业技术研究中心585家、工程中心(实验室)61家、企业技术中心333家,建成了中科院纳米所、医工所等国家级创新载体,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78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1134家,形成了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四个90%在企业”的格局。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300多家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
推出一揽子“创新政策包”
“3+1”政策文件包括《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若干措施》《关于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若干措施》和《苏州市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4个文件已经苏州市委第169次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40条具体措施,包括实施更具竞争优势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打造更加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发展平台、完善更加便捷周到的人才服务机制、健全更加坚强有力的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等方面。
《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若干措施》提出了28条政策,包括支持企业跨越发展、支持企业提质增效、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和加强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
《关于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若干措施》提出了45条具体措施,具体包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打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强化开放合作,集聚创新发展新资源;优化综合创新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新生态等方面。
作为“3+1”的“1”,《苏州市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对照了国家“纲要”和省“贯彻方案”,紧密结合了苏州打造一基地、一高地的定位,全面梳理了有关政策文件,在阶段性目标、重点战略任务、工作举措上分别进行部署。方案提出将实施科技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主要举措,要布局建设一批重大创新载体、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培育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产业园。
2天前
2025-09-26 09:10
2025-09-25 08:50
2025-09-24 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