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固标准:营销道具、营销动作标准化
别人10个月开盘,海亮只需5个月,效率足足提高了一倍左右,但营销的常规工作和营销道具并没有减少,特别是拿地到销售积累客户的时间非常短,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原因就在于海亮推行了很多标准化动作。比如在营销道具上,海亮要求售楼处设计和建造标准化,原则上不允许创新。而在营销动作上,由于海亮产品线聚焦刚需和首改,对地块的选择、客户分析、营销的套路都相对标准化了。
四、高周转三大支撑
高周转是一个系统工程,海亮依靠什么来支撑高周转战略的有效落地了?对此,在海亮看来,人才、资金,和组织管控是尤为关键的三大支撑。
1.人才支撑
高周转战略意味着员工选择了一份“高业绩、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而且海亮对项目运营要求很高,某些城市的项目相对万科、恒大这些大牌开发商的项目,开发速度反而更快、目标成本更低、开盘去化率更高,这自然而然对海亮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1).选对人——多用年轻人,青睐事业导向型人才
海亮处于高周转快速发展阶段,对员工来说就意味着高强度、高频率,同样一个项目,别人干1年的活,海亮可能半年就得干完,还不能牺牲品质,这就要求海亮必须筹建一支极其敬业的、专业的且具备快速决策能力的队伍,并实质性要求地区一把手和整个团队都要更有激情、更有责任、更有冲劲。基于这个源头,海亮在总体用人策略上更倾向于用年轻人,尤其是侧重“事业导向型”的成长型人才。
区域公司往往会选择成熟型人才,而城市公司更多选择成长型人才。
(2).炼强人——专业人才向管理人才转型,管理人才向商人转型
从人才成长空间来看,海亮远远领先于同行的高周转带来更快的项目扩张、更多的城市扩张,也意味着海亮员工面临更多的升迁机会、锻炼机会。一个关键岗位,大型房企往往都有10几个候选人竞争,而海亮在“高人均产值”约束下的人员数量控制,以及快速扩张的人才需求,从系统上就保证了现有员工只要做的好,就会有很多升迁机会。在具体用人策略上,海亮敢于给成长型人才机会,即除区域公司会倾向于选择成熟型人才外,城市公司基本都倾向于成长型人才。比如对于城市公司关键岗位,海亮并不会在市场找一些比较成熟的选手,而是更倾向于找经过公司某些管理岗位培养,或者经过业务实践检验的年轻人。
从员工能力锻炼来看,海亮倡导“普通人才向专业人才转型,专业人才向管理人才转型,管理人才向商人转型”的成长策略。比如海亮对各级负责人和骨干,就要求他们从传统的职业经理人思维跳出来,学会以企业家、商人的思维去做决策,去经营项目和公司。执行中,海亮要求各级负责人从拿地到方案、从施工到销售、从分期开发策略到定价策略,都要基于“现金流、利润率、周转率、负债率、可持续增长和客户导向意识”等综合维度去做决策,而不是单一的产品思维、财务思维,这种育人导向,非常锻炼高级人才的全局视野和综合能力。
(3).奖牛人——拉大差距,多劳多得
没有激励,单纯总部自上而下的高强度、高业绩的目标要求,执行必然会大打折扣。对此,海亮针对性采取了3大举措,其一是基于高周转建立了“薪酬业绩联动”策略。即骨干尤其是区域一把手的薪酬完全和区域公司规模、利润、销售额挂钩,挣得多,就分得多;其二是结合预算设立单向大奖,如“高周转奖、业绩贡献奖、质量奖、成本领先奖”等;其三是拉大薪酬差距,即对所有做得好、付出多的骨干加大奖励,拉大优秀与普通表现员工的薪酬差距,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促进效果。
2025-06-24 10:45
2025-06-24 08:05
2025-06-23 22:44
2025-06-23 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