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 新兴产业调高经济“能级”
2015年,对于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而言,意义不一般,不仅完成了与美国礼来的战略合作,创造了当时中国生物医药领域金额最大的一单国际合作,还完成了1亿美元的C轮融资。至此,信达生物已得到了富达集团、礼来亚洲基金、新加坡淡马锡等一批全球知名创投基金公司的投资,至2015年末,成功完成了2.32亿美元的融资。这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全球非IPO融资中位居前列。
信达生物的快速发展和高端引领,正是苏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生动写照。据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十二五”时期,全市制造业由快速增长转变为当前新常态下平稳发展态势,在国内大中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市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规模翻了一番多,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近20个百分点,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至“十二五”末,我市多个产业产值在国内占有重要位次,比如新一代显示产业(含光电膜、LED、OLED)产量占全国约15%,化纤产量占全国近20%,光伏产业国内城市中规模第二,光纤光缆产量占全国约35%,电梯产量占全国约30%,医疗器械产业国内城市中规模第四。2011年至2015年,工业大市地位稳固,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8万亿元增长至3.05万亿元,位列国内第二。
不仅如此,苏州还坚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服务业经济增速显著。位于相城区的紫光数码集团有限公司的财务总监告诉记者,2015年该公司营业额突破了110亿,与2012年落户苏州相比,翻了近三番。“十二五”期间,苏州市重点发展金融业、科研技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和租赁商务等服务业领域,一大批像紫光数码这样的服务业企业应运而生并异军突起。
据统计,十二五”末,苏州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10年的41.6%提升至49.9%,经济总量首超二产,“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形成。
惠民生 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同期GDP
“十二五”时期,苏州民生事业持续改善,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同步,常住居民收入水平连上新台阶,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来自市统计局的一组统计数据,2015年,我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大关,达50390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9917元,增长65.4%。人均消费支出由2010年的19132元增至31136元,增长62.7%。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年增长10.6%,增速高于GDP年均9.5%的增速,实现了国家“十二五”提出的“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目标。
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中的每一年,苏州“居民收入、消费和结余均居全省13市第一位。也就是说,咱们苏州人“制造出关于钱”的三宗“最”:赚得最多、花得最多、攒得也最多。
是什么支撑起了苏州人收入的稳定增长?分析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市就业形势总体良好,有效助推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2015年苏州全市新增就业17.1万人;最低工资标准1680元/月,比全省一类地区高出50元,为省内最高。
创新创业,星火燎原,带动城镇常住居民经营净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去年,苏州制定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扩大创业扶持范围和提高补贴标准,落实创业税费减免和降费政策,增加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发放贴息贷款和财政奖息,拓宽创业补贴覆盖面。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14.2%,截至2015年12月末,达到55.92万户;私营企业35.72万户,同比增长20.9%。
此外,随着市民投资理念增强,苏州城镇常住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渠道不断拓展,已涉及房屋出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国债、P2P、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多类资产组合。
回望来路,2011年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承诺言犹在耳——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五年多来,苏州给历史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十三五”崭新之旅,苏州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步伐将更加铿锵。
2025-09-26 09:10
2025-09-25 08:50
2025-09-24 13:35
2025-09-23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