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朱孟依在开启大业之初,就极具眼界。
1992年成立合生创展后,按照当时国家规定,除投标及投地外,合生创展没有独资开发房地产的资格。朱孟依于次年在广州注册成立了珠江投资。外界后来把朱孟依运营两家公司的手法称为“珠联璧合”,合生创展做房地产营销,珠江投资做前期拿地,两套班子一套人马。除此之外,发展初期就坚持高端定位也为合生创展迅速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效应铺平了道路。
“珠联璧合”令其一路高歌猛进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开始就坚持高端定位,应该说合生创展具有非常长远的眼光。”一位要求匿名的国内房地产职业经理人对记者说,毕竟那是房地产市场启动初期。
1998年,合生创展在港交所上市,但直到2002年,也就是成立10年之后,它才开启迈出广州的第一步。2002年1月,其宣布参与在北京和天津地区的4个大型项目,总投资额约为8.2亿港元。
在时任合生创展董事总经理兼总裁谢世东眼里,2002年他们成功跨越了新的里程,这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拓展取得成果。合生创展在2002年年报中表明了其一线城市战略,“一线城市拥有庞大的人口,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人均收入亦较高,此等因素有助推动当地的购买能力。此外,都市化发展步伐急促,中产阶层不断膨胀,居民不断追求都市化生活之优质产品和服务,均是位处此等城市且具良好策划之项目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2000年,合生创展先于国内其他房企,一举突破百亿元的年销售额,真正迎来了其创立以来的“巅峰时刻”。
调控篇
受限大城市调控 “地产航母”搁浅
2004年之后,伴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逐渐升温,合生创展的营业额一直稳步增长。只不过在增速上,它在此后几年落后于竞争对手们,直至掉队。
经营模式失误致掉队
记者梳理合生创展年报发现,其2004年~2010年的营业额分别为44.50亿港元、61.34亿港元、69.20亿港元、111.31亿港元、107.75亿港元、112.25亿港元和143.79亿港元。
很显然,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稍有影响,合生创展的年度营业额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真正的急剧下降出现在2011年,当年其实现营业额仅80.08亿港元,溢利14.08亿港元,后者较2010年的62.93亿港元大降超过77%。而这种状况直到去年仍未出现明显改观。
“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房地产调控。2010年‘新国十条’出来,此后调控风暴对准高价位住宅市场,无论限购还是限价,合生创展都刚好处在风暴眼。”上述要求匿名的房地产职业经理人说。
合生创展在当年年报中也坦承,“2011年,受限于一、二线城市严厉的市场调控,市场形势迅速逆转。”
不过,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理事、京汉置业品牌与客户总监赵四海更倾向于认为,合生创展形势的真正逆转早于2011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领先容易让人麻痹。它错过了2008年调控后的一轮大发展。”赵四海对记者说。
一直以来,合生创展奉行大盘开发和高端精品模式,采取 “高溢价、多囤地、慢周转”的策略。或许由于这种模式的特性所致,在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环境不断变幻的过程中,合生创展的应变能力显得不足。
2025-06-23 22:44
2025-06-23 16:44
2025-06-23 13:50
2025-06-23 13:50